关注好普集团,浏览最新健康资讯。
2012年1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在“2011年中国保健食品发展大会”上表示,《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在2012年上半年出台。这意味着,历时两年多,首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业监管条例将会正式落地。
回顾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虽然增速迅猛,但一直充满着争议。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大超表示,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可归结为三类:首先就是身份难辨,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之间并未有明确的界定。受传统的“药食同源”经验的影响,很多保健食品多带有“药品”的色彩,这也导致了当今保健食品“非食非药”的尴尬局面,从而给行业的有效监管带来了障碍。
其次是夸大宣传。有人用三个字来概括保健类食品市场的典型特征,即“丰(胸)减(肥)壮(阳)”,普通的保健品,在广告中都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将缓解体力疲劳演绎成补肾、增强性功能;将辅助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夸大为治疗“三高”等。2011年3月份,日本海啸引发核泄漏事故后,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趁机打起了“防辐射”牌,有一些保健食品企业甚至宣传:螺旋藻片、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红葡萄籽提取物等相关产品有“防辐射”功效,可谓匪夷所思。
三是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多为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含量偏低,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条例》出台可谓正逢其时。从送审稿来看,《条例》对保健食品添加违禁物品、非法广告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在“斩除”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将挥下之时,保健品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自查。从采购到组织生产、最后到流通环节,保健品生产企业需要把好关,加强采购管理,强化进厂检验,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其次,企业要慎防公关风险。保健食品的夸大宣传几乎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而随着消费者对的日益重视,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应慎之又慎。否则,涉案企业不仅要面对公关层面的风险,还会面对法律的制裁。此外,保健品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有待规范和改进之处。因此,在《条例》出台之后,与其被迫接受规范,不如主动改善管理水平。
可以说,保健品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野蛮增长”之后,即将面临“紧箍咒”的约束。业内人士还分析认为,《条例》的出台,对于保健食品网络销售的门槛可能要提高,将借鉴网络售药的模式,采取网络销售许可证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管。这其实也意味着:在行业监管和规范的“风声鹤唳”之下,保健品行业洗牌在即,而企业要想走上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需要学会在“规范中”慢慢长大!
近日,中国保健协会发布《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消费者在对保健品的消费逐渐由盲动变为理性。数据也同时显示,今年春节与上一个春节相比保健品的销售出现滑坡,这使得保健品品牌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不过,国内保健品牌发展迅速已经开始向国际大品牌靠拢,碧生源的茶包销售量突破13.7亿袋,业绩丝毫不逊于国际巨头。
蓝皮书称,7天春节长假除了全国旅游收入上千亿,各大商场也赚得盆满钵满,营造出一个红红火火的龙年新春,作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送礼首选之一的保健产品,更是迎来了一年中传统销售的“白金周”。但相关商业统计机构数据显示,虽然今年保健品消费依旧保持旺销局面,但是相比去年同期呈下降趋势,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现在节日市场产品种类异常丰富,保健品已不是一枝独秀;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针对保健品的消费心理逐渐由盲动变得更为理性,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称,消费者对许多品质可靠、知名度较高的保健品的重复消费比例有增高趋势,大约20%的知名大品牌占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蓝皮书发布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健接受记者采访时预计,未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和消费者对保健产品的需求增大,在2012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碧生源公关负责人陈洋向记者表示,在消费日益理性化的今天,那种“抢快钱、捞一票”的保健企业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只有那些管理规范、注重产品研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保健企业,在获得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下,才能日益稳固、持续发展。
中国行业研究网
网站地图 |